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水母旅游>行业资讯
让古籍“人缘”更好、“寿命”更长

2021-12-10 10:15: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统筹推进古籍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国家图书馆是全国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单位,截至2020年底,馆藏古籍特藏文献约300万册。

“两个月来,我们对‘中华古籍资源库’成果进行整合,能够统一检索国图藏珍贵古籍和与外界共建古籍资源,总数达到10万部(件),通过提速、免注册登录、改进浏览器配置,使古籍珍本随时出现在案头,阅读不再是难事,极大促进了古籍阅览便利。”近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

古籍珍本不再沉寂于书阁,“走出”库房,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这得益于国家图书馆持续不断对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推进。

走出“深闺”,10万部(件)

古籍资源读者触手可及

国家图书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2000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2016年9月,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2020年4月,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正式上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自建、征集的古籍资源统一整合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内,检索和浏览方式全面升级。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全文古籍影像子库共计17个,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天津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有关存藏机构的古籍资源,以及从海外机构征集的古籍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2021年11月,“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免登录阅览,古籍资源加载和阅览速度明显提升,支持单库检索和多库检索、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除“敦煌遗珍”“中华寻根网”外,实现了各子库资源的统一检索,支持模糊检索,同时兼容PC和移动端。一系列优化与提升措施拉近了古籍与读者的距离,专业学者查阅学术资料从中受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博士李思成经常使用“中华古籍资源库”,他说:“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是提供了接触国家图书馆独藏古籍的机会,例如明嘉靖刻本《视草余录》,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处理政事的记录文稿,而现存《视草余录》仅有《四库全书》本影印出版,国家图书馆藏《视草余录》也是唯一一部嘉靖刻本,网上公开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此类古籍数量繁多,意义重大。二是数据库以PDF形式呈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书面貌,既方便读者使用,又保护了古籍。目前使用感受良好,免登录更是非常人性化,调阅速度也大大加快。”

“此前进入网页登录账号便可坐拥万千古籍,最近发现又推出了免登录账号的服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高航也给予“中华古籍资源库”不断优化的服务好评。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贵的文献资料,极易破损,数字化解决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要全面促进古籍的转化利用,如对古籍的标点、整理、释读、传播、开放(数字化)、教育等。”张志清说。

缩微技术让古籍多“活”500年

翻动书页,调测曝光,脚踩快门,工作人员在缩微拍摄间有条不紊地给文献“拍照”。缩微技术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一本本珍贵的古籍文献转化为缩微胶片,通过冲洗、质检、数据编目等工序后入库,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可以保存500年左右。

缩微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保存保护技术,载体占用空间小、保存寿命长、安全可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主任王磊展示了一卷小小的缩微胶片,一卷35毫米规格的胶卷可以拍摄500至700拍,普通的书页一拍可以拍下两个页面,一卷手掌大的胶卷可以拍下1000至1400页文献。“缩微技术并不时髦,但十分安全可靠。”他说。

缩微技术不仅延长了古籍的生命周期,还便于公众、学者对古籍进行阅读与研究。古籍通过缩微文献数字化技术扫描为数字影像,有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

在缩微文献部的“模转数”工作间,缩微胶卷在缩微胶片高速扫描仪上不停转动,古籍缩微胶片资源正在转换为数字影像。“12000页用35分钟到40分钟就可以扫描完成,一台设备每天可扫描约6万页。”缩微文献部数字缩微组副组长马杰介绍,前期工作人员会对参数进行设定,放大的倍率、分辨率等设定好后,机器会自动进行扫描,识别出一拍一拍的图像。扫描完成后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后期再做数据库的加工,使数据库和图像一一对应之后进行发布。

“把保存在胶片上的数字内容通过数字化转化,变成一些在互联网上方便获取的电子图像,读者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看到这些图像信息。”马杰说。

在“数转模”工作间,因为古籍文献脆弱,已经扫描过的古籍会再进行“数转模”,这样就能够直接从数字影像再转化为缩微胶片。

正在对古籍资源

进行进一步知识化加工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就向中央提出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对珍贵的图书、档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抢救。”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开始了用缩微拍摄技术来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历史。目前已完成各类善本古籍缩微胶片数字化共计2.3万种;民国图书缩微胶片数字化10万种;民国期刊缩微胶片数字化5.6万种,民国报纸缩微胶片40余万页。缩微技术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也成为全国各级图书馆以及相关单位进行数字化工作遵循的标准。”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主任谢强介绍,在做数字化普及的同时,国家图书馆还对古籍资源进行知识化加工,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和其他资源库中看到的大多数影像都是对古籍进行扫描拍摄形成的影像,想对这些影像进行全文检索或者知识性的挖掘,要进一步深入加工。当下,国家图书馆正在与研究机构、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进行古籍数字化的深入研究。

赵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关于水母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法 | 版权声明 | 平台公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电话:12377举报邮箱: 侵权假冒举报:0535-123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5-6631312举报邮箱(未成年人的举报平台):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专项举报入口:jubao@shm.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专区暴恐举报网暴举报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